2018-05-24

每年的五月,是「龍坑生態自然保護區」休園的月份,由於每年五月是許多生物繁殖的時候,為了讓生態保護區的動植物們可以好好的繁殖下一代,園區總會在這個月分「閉關」,不過趁著「龍坑生態自然保護區」休園的這個時候,同時也是可以好好將園區整理的時刻,因此,國境之南自然生態文化協會的志工們和墾丁國小的學童,一同肩負起巡守的責任,安排了一場淨灘活動,期待的就是能讓環境永保美麗。

2018-05-16


為了落實海洋教育,墾丁國小每年都會為學生規劃各種不同的海洋學習活動,今年墾丁國小的海洋教育,為低年級學生規劃了「漁港走訪」的行程。這次的活動,帶著一、二年級的孩子們,到位於鵝鑾鼻燈塔附近的「鼻頭漁港」,這是一個小型的地方漁港,整個漁港的堤防圍成ㄇ字型,大約50至70公尺,雖然是一個小漁港,但仍可看見許多漁船停靠在岸邊。

2018-05-15

配合展覽活動,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別剪輯了「有膽有識,海膽大驚奇」這支影片,目的就是希望讓你看見各種海膽的外型外貌、生活習性,同時也了解海膽面對的困境,想更了解海膽的小秘密嗎?千萬不要錯過!

2018-05-01

2018-04-01

本展覽展出近百件海膽標本與化石,是科博館歷來的珍貴典藏,其中一大亮點是一顆目前全世界僅有四次發現紀錄,在臺灣首次採獲的「光棘冠海膽」。展場還有以海膽的形態與行為設計的「一秒變僵直」、「牙齒抓娃娃機」等多項大型互動式展品,歡迎踴躍參觀! 展場規劃從海膽的身體藍圖發想,將海膽身體的對稱性、口器牙齒、防禦與運動用的棘刺作為元素。現場還有許多影像展示,「和海膽共生」蒐羅了許多精彩的水中攝影照片,

2017-11-30





墾丁國小推廣海洋教育不遺餘力,今年首度將社區親子迎風路跑活動與海洋教育相結合,同時正式為「海洋教育月」的活動揭開序幕,墾丁國小陳明輝校長更親自扮演海龜吉祥物,和孩子們一起同樂,當校長扮演的大海龜一站出來,全部的師生無不為之瘋狂,爭搶合照,也成為活動中的亮點。

墾丁國小辦理親子迎風路跑活動已經是多年的傳統,為了讓孩子們鍛鍊體魄的同時,也能一覽半島風光,體會半島落山風的威力,特別在每年落山風正要吹起之時,舉辦社區親子路跑。今年首度結合「海洋議題」,孩子們特別扮妝成各種不同的海洋生物或海洋相關的角色,不但有魟魚、海龜、比目魚等,更有帥氣十足的海盜,為活動增加許多趣味!

更多精彩照片,點此前往





2017-11-01

東北季風翻越中央山脈, 襲捲恆春半島, 當地居民慣稱她「落山風」! 強烈的落山風影響著這裡的景觀、 聚落、農作、植物、動物, 和所有一切的一切……。

2017-09-27


  位在屏東縣墾丁國小的自然史教育館,肩負的是一個環境教育與在地共識凝聚的角色,除了館藏的許多常設展示外,時常也會有各種不同主題的特展在館內展出,是恆春半島充滿知識性的一個地標。

2017-09-07

 
屏東縣恆春半島上的墾丁國家公園,由於三面環海,擁有豐富的海洋珊瑚生態,濱海地區茂密的海岸林,是許多生物最佳的棲息地。其中,在每年七到十月的繁殖高峰期出沒的「陸蟹」,成為這段期間在生態舞台上最活躍的主角,大部分的陸蟹媽媽會在月圓的夜晚,從海岸山林間穿越馬路到大海釋卵,但由於橫越馬路時,經常會遭車輛輾斃、路殺,導致繁衍數量大幅減少。因此,每年的七到十月,墾丁管理處都會辦理「護蟹」的交通管制,讓陸蟹媽媽能夠安然的到海中釋卵,繼續繁衍下一代。

2016-07-30










2015-06-10


2008-09-21

這是一堂從一隻小水母作為發軔,完整的海洋生態教育,且看墾丁國小的詩茵老師,如何帶著孩子走一堂與水母當朋友的旅程!
 
文/洪詩茵老師
96年12月,已近期末,卻從天外飛來一個海洋生物教材的合作案,當時聽來有些錯愕,回想自己當初選擇到墾丁來任教時,是憑著對海洋的一份熱愛和憧憬,只好帶著不排斥的心情接下任務。當知道主題是水母這海洋生物時,腦中完全一片空白,多麼陌生的領域啊!儘管編寫教案對我們不是難事,但在我們教師資格的養成過程中,水母總不是我曾鑽研過的對象,幸虧海景公司支援了這次合作案的專業知識,也使我們小組的憂慮少了一半。

97年元旦過後,小組就立刻造訪海景公司,認識了水母,也首度將實驗器材(水母活體)帶回實驗,一段生命的摧殘也隨即展開!

96學期下半學期,自己的授課課程中加入了海洋課程,而且開始得有些令我措手不及,因為我尚未準備就緒,就這樣開學了。在孩子們殷殷期盼的眼神中,我不得不快馬加鞭的把課程規劃好;首先(2月),先是利用了資訊設備將海洋相關網站介紹了一番,還要孩子們想像自己是小水滴,乘坐著小溪與河流進入海洋;3月份課程,安排專業解說員到校,試圖以專業快速建立孩子們的海洋概念,洋流、海浪的形成、生命的起始與演化、還有生活在我們週遭的珊瑚礁生態…等,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眼神似乎正告訴著我,我們到海裡去生活一天吧,於是,體驗性的課程也因而形成—夜宿海生館。

接下來4、5月,即是水母飼養的課程,看似簡單低等的生物,卻不容易照顧。在孩子們一邊飼養水母一邊記錄的過程中,才能感受大自然何等神奇,人類即使費盡千辛萬苦的照顧,卻仍不及大自然提供的舒適環境,而孩子們照顧水母的心路歷程,也著實成為他們腦海中深刻的回憶;6月,水母課程告一段落,正值「極地熊寶貝」紀錄片的上映,也藉機納入海洋課程,對孩子極力推廣這片,其實是受紀錄片的劇組人員所感動,在想,他們花費人力、物力,頂著風雪在北極紀錄長達數年,原本初衷絕不是為了票房,而是想讓更多人藉由影片的欣賞,瞭解地球真的生病了,而我有這機會搭了這便車,只為喚醒孩子們對環境的關心,更期待孩子能將所學的觀念與態度帶回去影響他生活中的所有人!
 期末了,試圖讓孩子寫一寫一學期來的感想,意外的發現孩子對海洋是有所期待的,也願意為人類共同的未來盡一份心力,心想,這或許就是我實施這個課程的小小心願與目標吧!推展海洋課程,並非我的專長,也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海才強調海洋的重要,而是希望能以自己自身的力量帶動小朋友對海洋的感動,畢竟共同生活在這地球上的生物,原本就該有生存權,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,應有最高等的智慧與肚量來維持生態的平衡,不要因為貪婪,破壞了平衡,最後還是自己得吃苦受害!雖然3年後,海洋教育會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議題,但珍視海洋資源及尊重地球生存權的觀念,似乎是刻不容緩,期望自己小小的心願,能藉由海洋小種子散發出去。